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瓜州城市在线安卓客户端

主题: 7月 防病提示

  • 疾控人(原沧海一粟)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4346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9/7/10 9:23:43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楼主
  2. 正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瓜州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七月气温较高,降雨增多,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开始活跃,需注意肠道传染病的预防。同时随着学生进入暑假假期,注意防止学生意外伤害发生。本月仍需注意手足口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.



一、肠道传染病



1、预防措施:

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。饭前便后、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。

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。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-40℃,所以在夏季,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2小时,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,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天。

杜绝潜在的感染风险。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、患有化脓性皮肤病、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,应立即离岗。

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。吃野菜时要注意安全第一,不认识的不采、不吃,以免中毒。

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。一些野菜的膳食纤维比较粗,肠胃功能较弱或是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,甚至引发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
2、发生腹泻后怎么办:

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,以免贻误病情。进餐后如出现呕吐、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,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,排出毒物。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,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否则容易引起窒息。

如果腹泻症状持续,并还有便血、发热、脱水等症状,尤其是老人、小孩敏感性高,须尽快就医治疗,谨防休克。

患者须调整饮食,吃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汤、糖盐水等,减轻胃肠道负担;同时注意腹部保暖。





二、学生意外伤害



1、交通事故

暑假期间,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,不要闯红灯,过斑马线时不要松开孩子的手,应尽量避免孩子独自上路玩耍。

家长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,对已满 12 周岁的中学生进行安全出行教育,禁止未满 12 周岁的小孩骑单车上路,更要禁止学生骑行摩托车。

此外,4 岁以下儿童乘车时必须使用安全座椅,年满 12 岁方可坐在副驾驶座上。




2、高空坠落

调查显示,大部分儿童高空坠落是发生在家中,因此家庭要做好防护措施,将家具从窗户附近移开,不要让孩子独处。

一旦发生儿童高空坠落事故,家长应采取以下措施:

1.立即拨打 120 急救电话,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前来;

2.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,使患儿平仰卧位,保持脊柱伸直,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,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;

3.保持伤者呼吸道畅通,必要时清除伤者鼻腔和口腔的异物,解开衣领扣;

4.有伤口大量出血时,可用干净毛巾盖在伤口上压迫止血;

5.如果发现孩子没有呼吸,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
3、烧烫伤

专家建议,暑假期间孩子待在家中,家长应注意家中的电源插座,防止儿童因为好奇将手指伸进插口被电烧伤的情况发生。

专家提醒,孩子被烫伤后,首先要脱离危险源,随后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 30 分钟并及时送医,切莫使用民间偏方,防止二次伤害。

4、意外中毒

家长要对家中药品以及危险物品妥善存放,切忌放于儿童能触及的地方。不要用饮料、矿泉水瓶装有毒液体,以防孩子误服。

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、毒物,应立即用手或棉棒刺激舌根部催吐,并第一时间就医。如果误服不明物品,应把外包装或剩余物一起带到医院,以便医生判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。

5、溺水事故

夏天天气炎热,游泳成了很多人喜爱的消暑活动之一,但夏天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季!

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“六不准”:

不私自下水游泳;

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;

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;

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;

不在上下学途中到危险水域玩耍嬉戏;

未成年人不擅自下水救人。

同时要告诫孩子:如果看见有人落水,不能直接跳下水救人,应立即寻求大人帮助,或拨打 110 报警,避免盲目施救导致溺亡事故。





三、手足口病



我省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,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。婴幼儿和儿童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,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。绝大部分病例症状轻微,表现为发热及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疹,一般7-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,少数病例会发展成重症,极个别甚至死亡。




1、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?




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,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;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;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

2、预防手足口病应注意哪些方面?




     1.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;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;

     2.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、曝晒或消毒;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;

     3.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、消毒;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;

     4.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;避免接触患病儿童;

    5.儿童出现发热、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;手足口病患儿不应继续入托或上学,避免进一步传播引起聚集性或暴发疫情;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,以减少交叉感染;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,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。

     6. EV71型肠道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,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疾病(如疱疹性咽峡炎)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。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-5岁儿童,建议在12 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。

3、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?

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,家长应立即送患儿到县级以上定点医院就诊:

1.持续高热,体温大于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;

2.精神萎靡、头痛、眼球震颤或上翻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吸吮无力、站立或坐立不稳;

3.呼吸增快、减慢或节律不整;

4.心率增快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皮肤发花。





四、流行性乙型脑炎



流行性乙型脑炎(简称乙脑)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其起病急,患者症状轻重不一,重症病例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,出现高热、惊厥、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,甚至死亡,且幸存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。乙脑主要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(主要为三带喙库蚊)叮咬传播,猪(尤其是仔猪)是乙脑主要的传染源,高发季节为夏秋季(6~10月)。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,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最为易感,近年来,由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,适龄儿童接种率较高,乙脑病人的发病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,发病年龄开始向大年龄推移,中老年病例增加。为了有效防控乙脑,需做到以下几点:

1、接种乙脑疫苗

接种乙脑疫苗,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。目前接种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。

适龄儿童接种:目前我省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,乙脑减毒活疫苗分别于儿童8月龄、2周岁各接种1剂,共2剂;乙脑灭活疫苗为自费疫苗,分别于儿童8月龄接种2剂,间隔7~10天,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,共4剂。

其他人群接种:其他人群可在“知情同意、自愿自费”原则下进行乙脑灭活疫苗接种。

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程序为:基础免疫应注射两针,间隔1周,在第二针注射后1个月至1年内注射第三针作为加强免疫,以后可根据当地流行情况3-4年加强一次。

2、防蚊灭蚊

1.及时清理居所附近的垃圾,将房前屋后可能积存雨水的缸、桶、坛、罐等器皿彻底清除、倒扣、加盖或定时换水清理,以及填塞树洞、石穴、坑洼等措施可防止蚊虫产卵,以有效降低蚊虫密度。

2.个人要加强自身保护,可通过使用纱窗、纱帘、蚊帐、蚊香、驱蚊剂、穿长袖长裤及浅颜色的衣服等方法避免被蚊虫叮。

3.对猪圈等场所定时进行卫生清理及蚊虫消杀也十分重要。





五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



1、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?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“红眼病”,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 24型变种。本病潜伏期短,起病急剧,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,主要症状包括眼部明显异物感、眼红、眼刺痛、畏光、流泪以及眼分泌物增多。

2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传播?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染性很强,一人得病后可能造成家庭、幼儿园、学校、工厂内的传播。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中含有病原体,可污染手、毛巾、衣物、游泳池水等,健康人眼接触到被污染的手或物品后就可能被感染。

3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预防?

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勿用脏手揉眼搓脸,不与别人共用毛巾和卫生用品。

游泳前做好眼睛的防护,可以戴泳镜,以隔绝游泳池水与眼睛的接触,游泳池水应定期消毒。

患者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,以免扩大传播。

以上内容转载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
瓜州城市在线官方群3  瓜州爱心志愿者协会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